?
施燕華、張維為、高志凱都是外交部的翻譯員 和張維為同年進入翻譯室的高志凱眼中。鄧小平“就像個預(yù)言家”。他善于傾聽對方的發(fā)言。但一旦自己開口。“一看就是20年。一談就是50年。一展望就是70年。一憧憬就是100年。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。下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(fā)達國家水平。50年不變。100年不變”。而鄧小平的語言風(fēng)格。“留有后手”、“要對付不要應(yīng)付”……也令高志凱印象頗深。 作為張維為和高志凱的前輩。施燕華做了鄧小平10年的英語翻譯。在她的印象中。鄧小平是一個喜歡挑戰(zhàn)的人。更是個和藹的長者。大多數(shù)時候。會見結(jié)束后。一場宴會必不可少。鄧小平也喜歡在宴會上與外國領(lǐng)導(dǎo)人私下交流。因而作為鄧小平的翻譯。施燕華也經(jīng)常顧不上吃飯。 一次。施燕華陪同鄧小平出席國宴。鄧小平看到一直坐在身后翻譯的施燕華沒有吃飯。就把面前的蘋果切了一塊給她。還遞給她盤子里的面包。而另一次在國內(nèi)招待外賓。鄧小平則在宴席中對外賓做了個“暫停”的手勢——“讓翻譯吃點東西”。 在與外國記者的交鋒中。鄧小平與意大利女記者法拉奇“針尖對麥芒”的會面?zhèn)鞑ド鯊V。采訪結(jié)束后。施燕華跟著法拉奇一起整理錄音記錄。 當時。法拉奇對錄音中頻繁出現(xiàn)的“這個這個”印象頗深。因為她在英語翻譯中沒有聽到相應(yīng)的詞匯。于是詢問施燕華是何意。“與英文well或者you see一樣。一種口頭語”。施燕華解釋自己沒有翻譯的原因。但法拉奇最終還是將這個細節(jié)寫入文章。在她看來。“這可以說明他(鄧小平)性格上的特點”?!? 即使事先有所準備。領(lǐng)導(dǎo)人們各具特色的鄉(xiāng)音。還是常讓翻譯們“犯迷糊”。 “華國鋒的山西口音太重。有時我聽不懂;葉劍英的廣東普通話。那聽著就很難懂。而李先念的湖北紅安話。差點令施燕華出洋相。”張維為說?! ∫淮?。李先念在接待外賓時。說到了日本。他的口音里。“日”和“二”的讀音相近。施燕華當時剛剛看過內(nèi)部放映的日本電影《山本五十六》。以為“二本”也是個日本政治家或者軍事家的名字。但是聽著聽著。越來越覺得不對勁。好一會才反應(yīng)過來說的是“日本”。 即便是鄧小平的“四川普通話”已是施燕華覺得非常好懂的了。也不免讓她有聽力盲點:在四川話里。四、十不分。因此在鄧小平講到這兩個數(shù)字時。施燕華一般用猜。“如果我覺得是四。就說著‘四’。同時伸出四個指頭。如果不對。他(鄧小平)就會說‘不對。是十’。” 張維為也有過類似的尷尬。鄧小平一次會見外賓時說到“失誤”這個詞。由于發(fā)音類似“十五”。整個句子的意思連不上。張維為一時愣了。坐在一旁的時任外交部長吳學(xué)謙是張維為的上海老鄉(xiāng)。忙用上海口音的普通話告訴他是“失誤”。這才讓他反應(yīng)過來。 第三代領(lǐng)導(dǎo)集體上任后??谝粢呀?jīng)不再是翻譯們的難題。但新問題也隨之而來?! ≈焱鲞^江澤民、李鵬的隨行 朱彤的同事張建敏還因為翻譯中的不準確。被嚴謹?shù)闹扉F基“搶白”——在新加坡演講后回答聽眾提問時。有人向朱镕基反映在中國打官司時遇到的困難。朱镕基回答:“你反映的問題。我會告訴法院。由他們處理。”張建敏將此句譯為“I will instruct the Supreme People's Court to handle it(我會指示高級人民法院處理此事)”。話音未落。就被朱镕基糾正:“I cannot instruct the court. They are independent(我不能指導(dǎo)法院。他們是獨立辦案的)”。翻譯。李鵬擔任國務(wù)院總理時。每每談到三峽工程。其中涉及的發(fā)電量常常用千瓦作為計量單位。而國際通用單位則是兆瓦。朱彤就常要在短時間內(nèi)完成這道心算題。換算成兆瓦計數(shù)后。再譯成英文?! ×硪淮?。李鵬和外賓談到中國的棉花產(chǎn)量時。使用“萬擔”作為單位。這次。朱彤可不像換算“千瓦”那樣游刃有余了。而李鵬看看愣住了的朱彤。提起筆自己換算了起來。 在這種情況譯員不但要會翻譯數(shù)學(xué)也得好啊
深圳翻譯公司:深圳譯雅馨無限